聯發科(2454)發表最新衛星網路和地面網路整合為題的6G NT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技術白皮書,相對後期才加入NTN技術的5G標準,聯發科認為,6G NTN技術應該在6G物理層和協議層設計初始階段就一併考慮,衛星及地面技術才可達到最佳化。
聯發科指出,透過衛星網路和地面網路兼容互補,打造陸海空全地形、全空間立體覆蓋範圍,提供使用者無縫智聯的通訊服務,不僅開啟創數位服務的新時代,還可縮小城鄉數位落差,並可能催生更多創新應用,如進行緊急救災、無人區監控、野火防治、海上浮標資訊收集等服務,對全球永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聯發科已成功商用全球第一組5G衛星物聯網(IoT NTN)通訊晶片,並在MWC2023展示全球第一套5G衛星寬頻(NR NTN)通訊技術驗證平台和測試手機,且持續研發B5G和最新6G NTN關鍵技術。
聯發科通訊系統設計研發本部總經理范明熙說明,將繼續在6G技術標準化和商用推動上發揮通訊、運算、和平台整合優勢,盼與業界夥伴一同努力,開發全球統一標準並推動全產業生態發展,達成陸海空廣域覆蓋境界,帶動6G長遠成功商業化。
聯發科強調,與私有衛星通訊技術相比,根據3GPP開放標準定義的6G NTN通訊技術,可運用現有全球行動通訊產業鏈規模經濟優勢,將衛星通訊從利基市場帶入主流消費者群中,並運用生活常用的連網終端裝置或設備,如手機、汽車、物聯網等,提供使用者不中斷(Always-Connected)的通訊服務。
聯發科研究並提出了四大6G NTN關鍵技術研究方向,包括高效率波形設計、可預測的移動性管理、大型衛星天線陣列與波束成型、以及衛星與地面網路頻譜共享技術。
為增強覆蓋範圍,聯發科認為,6G波形設計需針對衛星傳輸通道進行優化,以進一步提高頻譜使用效率並降低複雜度。而現有5G網路連線切換是基於傳統測量與回報流程,在衛星通訊環境終會造成較高的開銷和服務中斷。
聯發科說,運用衛星軌道可預測性,將能有效縮短尋找不同衛星的時間並減少網路開銷,最終達成無縫切換的連網體驗。
由於衛星訊號覆蓋服務範圍通常會隨衛星在軌道上的仰角而不同,變化範圍可達數十至上百公里之多,造成地面終端連線可靠性問題,聯發科研究發現,透過先進的天線陣列技術以及波束動態調整技術,能協助低軌衛星飛越服務區域期間保持較穩定的地面訊號強度與覆蓋範圍。
另外,衛星頻譜稀缺也造成未來衛星通訊進入主流消費市場限制,聯發科指出,衛星與地面網路間將有更好的頻譜共享技術與機制讓過去難以實現的目標得以達成。
隨5G商用落地不斷推高外界對新世代通訊的期望,全球覆蓋的衛星智慧手機成為熱門亮點,衛星通訊晶片將透過各式行動裝置滲透到一般終端消費者市場。
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調查,2022年5G非地面通訊市場規模已達到37.9億美元,預計2032年將達到276.9億元,從2023至2032年間的年複合成長率預計達到22%,顯見各界對於推動NTN發展積極程度。聯發科將持續研議6G技術發展,啟動6G次世代通訊布局,掌握發展契機。
延伸閱讀
聯發科Q1獲利年減近5成EPS10.64元 蔡力行:下半年能見度有限「但營收有所改善」
【Yahoo來選股】聯發科4月業績減3成 5、6月拚第二季財測達標
台台併17個月還沒併!林之晨:盼加快效率「水落石出」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
留言列表